在学校各部门提前谋划、精心部署、凝心聚力持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新学期本科教学工作运行平稳、秩序井然,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教师、学生和本科教学管理团队互相支持配合,有力地保证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学总体情况
本学期第二周(8月29日-9月4日),2021级、2020级、2019级、2018级(五年制)学生正式上课。学校共开设课程1211门,2620门次。其中,开设的课程中必修课656门、选修课555门。
授课教师1579人,其中教授518人,占比32.8%,副教授581人,占比36.8%,讲师346人,占比21.9%,其他134人,占比8.5%。上课学生22679人。
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1.常态化工作稳步推进
开展2022级本科新生选课及其他年级本科生退补选课的相关工作。教务处高度重视学生选课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发布新教务选课系统操作手册、多媒体渠道通知与推送、选课期间QQ群与电话指导等方式,构建了一整套完整的选课服务流程。
根据我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2022级新生入学后将继续实行多级别的大学外语分级教学。教务处对2022级新生入学外语分级测试及外语教学做出安排。
为保证我校2023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处组织各教学单位开展学业成绩核对和综合排名工作。对推免工作进行严密的组织管理,维护推荐免试工作的严肃性,保证公开、公正、公平。
为建立有温度的校园文化,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本学期继续面向全校本科生公开设立“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2022年9月,35个学院的64位老师将共计开设72个开放交流主题,涵盖课程答疑、专业指导、国际动态、个人成长、人生选择等多项主题,此外,9月还特别加入面向2022级新生的交流主题。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本科教学工作,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推动学科交叉及产学研融合,促进我校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开发优质课程,吉林大学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同设立吉林大学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奖教金。
2.数字化管理提高效能
为帮助新生更好的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教务处发布新生指南系列推送,详细介绍了学在吉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清华大学克隆班等课程平台的使用方法。此外,学校也为广大师生准备了超星一平三端平台资源、学堂云资源、智慧树课程资源等,竭尽全力地提供更多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环境。
自“三化”教室改造工作开展以来,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教室、智慧化教室和功能化教室共159间。此外6个校区,18栋教学楼,668间教室都完成了升级,可进行课程常态化直录播。教务处在微信公众平台发布“三化”教室专题访谈,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积极感受“三化”教室带来的全新体验,解锁更多学习方式,成为发展融合式学习的主力军,为教学改革发展献言献策。
为方便2022级新生、未来参加高考的学生、家长和老师深入了解我校“拔尖基地”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教务处联合360教育在线特别推出“吉林大学2022年拔尖计划”系列直播活动。从招生选拔的多样性到培养特色、从科研训练到继续深造等多方面提供详细介绍和在线交流机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一步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教务处举办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系列培训(第二十二场)。同时,在人文学部、社科学部、理学部、信息科学学部、工学部分别召开“教学管理与数字化建设”交流服务会。
三、教学研究与思考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教学改革到深处是课程。学生从大学里受益最直接、最核心、最显效的是课程,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我们要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做好课程建设工作。
要减少水课,建设金课。要减少大量的水课,就是减少低阶性、陈旧性的课程,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要让我们的必修课都变成金课,要提升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结合,要让课程讲授的方法、思想给学生带来受益。
要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做强学校一流课程。我校目前有5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拟申报8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还未批复,只占每学年5000余门课程总量的3%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行动。我们要结合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工作,分类开展课程建设工作。包括线下课程、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让一流课程成为示范课程,带动学校各类课程的建设工作,提升课程建设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