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吉林大学一手抓抗疫,一手保教学,结合当前疫情形势适时调整教学工作,保障在线教学平稳运行。全校师生沉着应对,积极配合,教学相关工作开展秩序井然。
一、在线教学总体情况
在线教学第七周(4月21日至4月27日),学校应开理论课程2398门、4395门次,全部转为在线教学,课程开出率100%。在线理论课课程中必修课1519门、选修课879门,覆盖全部专业,授课教师3800人,参与学生33828人。
教师选用多平台、多模式开展本科在线教学,其中腾讯会议占比40.21 %,超星学习通占比37.75%,钉钉占比7.88%,QQ占比3.89%,ismart占比3.24%,其他占比7.03%。
利用超星平台建设课程资源或授课的教师,活跃度依旧较高,本周超星学习通活跃教师1790人、学生32969人,活跃课程1072门。
二、多措并举 保障教学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学校本科教学团队主动作为,科学研判,适时调整本科教学工作内容和进度节奏,为学校的复课复学建言献策。教务处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为师生办实事”的宗旨,关注师生的所思所想,上线“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在线咨询服务平台”,打造有温度的教学管理。统筹调整教学整体工作安排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安排,推进毕业论文指导审核,开展2022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信息审核工作和学业预警工作,确保期末考试、毕业论文答辩、毕业离校等后续工作合理衔接,高质量推进。
为有序完成本学期本科教学工作,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整体工作要求,在“稳秩序、保质量”的前提下,调整课程教学与考试时间安排。教务处指导各教学单位按照“一院一策、一课一方案、计划细致到天”的要求,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培养方案内容和教学进程,分年级、分专业制定符合本单位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调整方案,充分保障师生权益,保质保量完成后续相关教学任务。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到位,给学生更加充足的论文撰写和修改时间,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教务处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展情况,进一步调整工作安排,延长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检测时间,调整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时间,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与管理。各学院持续关注每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做到“一生一策”,确保每一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到位和高质量完成。
教务处组织各学院开展2022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信息审核工作,对毕业生相关信息进行最终核对,确保2022年应届本(专)科毕业生如期毕业。
为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规范学籍管理,教务处开展学业预警工作,并对预警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生做好选课、学籍变动工作,帮扶学生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加强学院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部门的协调联动,保持信息畅通和共享,使学业困难学生在受到学业预警后能够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关心,共同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走出学业困境。
为了高效地服务于同学们的各种咨询需求,建立与同学们的实时连接,推进落实“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教务处联合大数据中心共建“本科教学在线咨询服务平台”。同学们可以通过手机端或PC端进行线上咨询,教学管理团队在线办公,为大家解答疑问,全力做好服务和保障工作。无论是线上线下,教学服务一直在线!
自“吉林大学一流本科实践教学提升行动”开展以来,深受同学们的喜欢,教务处联动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公共外交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的9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第七期的线上公开课,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角度对论文写作及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三、云端巡课 提升质量
继续学校的三级联动督导模式,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核心督导作用,加强线上教学质量管理,帮助教师提高在线教学课程质量,提升课堂效果。本周督导专家侧重查看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在线教学情况,鼓励抗疫精神宣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宣传正能量。各教学单位充分落实在线教学主体责任,学院领导班子、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院督学、各系主任继续深入在线教学课堂,开展学院自查听课,并通过查课听课及时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或好的建议逐一反馈到专业和教师,进一步提升课堂质量。在线教学开展第七周,督导专家提交听课评价记录223份,课程详细评价127条;各教学单位累计听课2035门次,其中院领导累计听课559门次。 艺术学院、公共外交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和植物科学学院领导积极带头开展听课巡课,起到表率作用。
地球科学学院孙跃武老师的《地史学》课程聚焦全球变化热点问题,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前言,在课间播放我校古生物学科简介和我校地学部历史沿革宣传片,还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李四光院士古生物研究的成果,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在所学的领域有所建树。
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孙锋老师的《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结合课堂知识,介绍了科学家的创造发明过程,以及他们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并激发学生思考,在这个领域中的科学发现多数是外国科学家提出的,作为中国的未来一代,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创造知识的能力,才不负今日为我们逆行负重前行的人们。
公共卫生学院王伟老师在讲授《卫生信息管理概论》课程时引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和突发公共卫生实践应急管理等国家需求,讲解卫生信息政策制定的科学程序,使学生提高对政策研究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药学院尹建元老师在讲授《生物光谱解析》课程时引入治疗新冠病毒的中药方剂,通过讲解每味中药的药性和组方原则,彰显中医药在治疗新冠病毒中所做出的贡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持续开展“战地教学”,本周高普均、郑杨老师在抗疫一线与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患者肝硬化的临床诊断要点及急性房颤的识别与处理。对同学们而言,生产实习是医生培养最重要的阶段,而“战地教学”就是一线的教学查房,通过这种直面现场的教学使同学们明白,从医学理论到治疗实践需要经验的积累,救死扶伤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身体力行,医学之路任重道远!
教务处将继续整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统一向各教学单位反馈,帮助教师持续改进,稳步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四、优秀案例 交流学习
通过深入在线课堂听课查课,发掘出一批授课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在线课程,现选取其中的典型代表,将其教学理念、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推荐给广大教师,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借鉴,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
优秀案例1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疫情防控期间转入线上慕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授课效果,增强广大学生抗击疫情的信心,教学团队开展以学习红色精神为主题的课堂展示活动。在线教学期间,教学团队坚持定期集体备课研讨,确定了课堂展示活动的方式方法以及学生参与课堂展示活动的步骤程序,做到所有班级统一要求、统一安排。通过学习通平台向2021级一万余名学生发布线上课堂展示活动,由学生自由组合,3-6人为一组,围绕“传承红色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为主题进行课堂展示活动。全校2021级本科生共分成2870组,截至第七教学周末,共完成1360组的课堂展示活动,每组以提前录制好的视频、PPT等形式展示红色精神内容。课堂展示后,教师在学习通班级空间与学生进行积极讨论、点评,线上课堂教学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全情投入到准备和展示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全员参与的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通过课堂展示活动使学生增强了对红色精神的理解,提高广大学生抗疫的信心。
优秀案例2
疫情突发后,《汽车理论》课程直接转为线上教学,教学方式的突然转变并未对课程教学产生过大冲击。因为从2020年疫情以来课程组就已经建立了以知识点讲授为核心的超星学习通线上教学平台,相关教学视频资源齐备,这为在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发挥了基础风险保障作用。课程组对各类教学方式的效果进行了评判,最终确定采用“三轮驱动”的教学方式开展在线教学——即以线上腾讯视频会议直播授课为主,以课后观摩超星线上教学平台资源和布置评阅作业进行复习,以QQ班级群进行日常随时答疑交流为保障机制,有效解决线上课程缺乏师生亲近感问题,并能有效结合疫情灵活开展学生关爱和课程思政。
《汽车理论》课程作为专业课,对车辆受力绘图分析和动力学方程推导有较高的要求,王军年老师坚持在PPT教学中配合采用电子书写板进行“PPT黑板”板书教学,这种“线上板书”的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完成公式推导的全过程和原理图分析过程,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始末,提高学习效率,这种灵活且不受版面限制的“线上板书”甚至比线下黑板教学的传统教学方式还要好用。
优秀案例3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核心基础课,支撑后续几十门专业课,保障线上课程有效开展尤为重要。徐琳老师灵活运用信息工具,设计和搭建五类线上教学联动平台,为学生创设自学-互学-群学的互动学习场景。
徐老师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在专业课堂中,她针对模电课程特点,提出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并行渗透的思政网络,建立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思政体系,授课时进行合理的思政元素穿插,提升同学们的学科专业认同感。
每堂课开始前,徐老师都会带领同学们进行要点回顾或测验,并根据预设教学目标,围绕课程重难点设置演示视频、动画、虚拟仿真等资源,使知识点可视化和实例化。课堂上,设置讨论、抢答或随机选人环节,引导学生有理解的听,课后在钉钉群内推送课程回放,方便学生复习,同时推送课后习题巩固知识。目前,课程利用线上联动平台已实现了师生互动效果、学生参与情况、学生错疑点等数据的动态采集与分析,让师生“联”起来的同时实现课程迭代优化。
在考核评价方面,徐老师建立了针对课程目标达成且覆盖全过程的评价任务,并利用信息手段建立课堂微循环-章节循环-课程整体评价的大中小三层次循环评价体系,形成学与习联动考核、循环评测。
优秀案例4
冯新老师依托“吉林大学在线学堂”构建完善的线上平台教学资源,在平台上传课程全部电子讲义、配套英文测试题库、延伸阅读资料及搭建互动讨论平台,使线上学习落到实处。运行三年,选课人数313人,累计页面浏览量929515。疫情封闭管理后,为更好引导学生学习,冯老师了确定了线上课程学习组织策略:(1)每周定时发布课后测试和答疑;(2)以发布分组学习任务为主,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团队协作精神;(3)及时反馈讨论专区的情况,顺势利导,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学习需求,冯老师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在理论讲授的同时,直播演示基本实验操作。并通过互动接龙引导同学们分析线下实验操作要点,开展实验设计讨论,学生参与性强、热情高。在学习环境微生物检测内容时,学生自主选择检测项目,提出了“老坛酸菜的菌落计数”“门把手的卫生评价”“洗手的有效性分析”等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并通过师生互动研讨来完善实验设计,使同学们更期待线下亲自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