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全校师生同舟共济、同心协力,全面守护校园安全,全力保障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在线教学水平,适时调整本科教育教学相关安排,有序开展教学相关工作。
一、在线教学总体情况
在线教学第八周(4月28日至5月4日),学校应开理论课程2378门、4366门次,全部转为在线教学,课程开出率100%。在线理论课课程中必修课1509门、选修课869门,覆盖全部专业,授课教师3801人,参与学生33510人。
教师选用多平台、多模式开展本科在线教学,其中腾讯会议占比41.2%,超星学习通占比36.76%,钉钉占比7.78%,QQ占比3.99%,ismart占比3.24%,其他占比7.03%。
利用超星平台建设课程资源或授课的教师,活跃度依旧较高,本周超星学习通活跃教师1139人、学生29302人。
二、多措并举 保障教学
学校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发展,本科教学团队继续落实疫情防控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本科教学相关工作。教务处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科教学团队在线服务为学生答疑解惑,持续推进2022版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积极组织开展期中在线教学质量学生评价,灵活推进毕业论文指导审核,全力做好毕业生相关工作。
本着“为师生办实事”的宗旨,关注师生所思所想,教务处上线“吉林大学本科教学在线咨询服务平台”。平台根据业务类型建立咨询区,不仅支持PC端访问,还与教务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对接,方便同学们随时提问。教学管理团队在线办公,定时登录平台对问题进行梳理、精准解答,确保问题解答的时效性和权威性。平台上线一周,共收到同学们提出问题44条,涵盖了转专业考试、研究生推免政策、重修、缓考安排、证明材料打印等问题,已100%解答。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设计蓝图与实施规范,为进一步推进2022版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务处在线组织召开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通信工程学院本科培养方案修订专题研讨会。通过充分研讨帮助学院提高政治站位,找准专业定位,科学设定培养目标,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前提,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方案设置。
为进一步加强在线教学质量管理和督导,深入了解在线教学开展的成效和学生在线学习效果,教务处在本周开始进行期中在线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通过客观反映学生对教师在线课程的建议、意见,及时反馈整改,促进在线教学质量提高。
为确保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到位,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教务处持续开展“吉林大学一流本科实践教学提升行动”,联动行政学院、哲学社会学院、数学学院、交通学院、软件学院共8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第八期的线上公开课,从不同专业角度为同学们解答难题,对论文写作及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有效支持,结合实际情况,教务处开展2022届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线上电子图像信息补采以及重修课程考试,全力做好毕业生相关工作。
“开放交流时间”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同学们的喜欢,4月份共有146位老师与2000余位同学通过线上平台进行深入交流,交流主题有专业性较强的学术问题探讨、有关于职业的选择与未来发展规划、还有时事政策解读等等。5月份,将有196位老师共203个不同主题的“开放交流时间”活动,在这里师生们会进行观点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老师们会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困惑,为大家答疑解惑。
三、云端巡课 提升质量
学校继续三级联动督导模式,持续发挥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核心督导作用,不断加强对在线教学的指导和督导,帮助教师提高在线教学课程质量。本周督导专家继续侧重课程思政的督导,查看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宣讲抗疫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积极宣传正能量等情况。各教学单位扎实落实在线教学各项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院教学委员会委员、院督学、各系主任继续深入在线教学课堂,开展学院自查听课,并通过查课听课及时将课堂中发现的问题或好的建议逐一反馈到专业和教师,持续改进,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在线教学开展第八周,督导专家提交听课评价记录182份,课程详细评价84条;各教学单位累计听课1678门次,其中院领导累计听课511门次。外国语学院、考古学院、艺术学院、公共外交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及植物科学学院领导积极带头听课巡课,起到表率作用。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徐琳老师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在讲解半导体二极管三极管时,介绍了学院的开山鼻祖高鼎三院士在建国初期顶着压力和重重困难想要返回祖国,他的妻子也多次给周总理写信寻求帮助,最终在历尽艰难回国后为祖国的半导体事业、科教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事迹。徐老师鼓励同学们只有现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以后才能为祖国贡献力量,才能奋力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
护理学院尹惠茹老师在讲授《儿科护理学》课程时向同学们讲了通过红十字会的努力把阿富汗患先心病的小孩带回中国治疗的故事,宣传我国“一带一路”的国策,向同学们传递了医者仁心的精神,展示了医技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在五一期间开设了“疫”点访谈系列活动,同学们与学院支援前线的医疗队进行了深入访谈交流。前线教师与同学们分享了支援期间的工作、教学和心态,同学们对教师们的一线工作经历非常感兴趣,师生之间云端交流互动,以前线战“疫”的点滴引导学生不忘学医初心,努力前行!
动物医学学院李心慰老师在讲授《兽医临床诊断学》课程时,在讲到呼吸疾病诊断时,举例SARS与新冠病毒在诊断时的不同,两年前诊断用时一个月,而今仅用一周时间就绘制出基因图谱,这充分证明了科技的快速发展,激励同学们认真学好专业知识,未来也能为防治重点疫病做出贡献。
动物科学学院欧阳红生老师的《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课程,在讲解淀粉时,介绍了近期我国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合成出淀粉,在全世界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为解决全世界食物保障创造了条件,是一次原创的颠覆性的技术新突破。欧阳红生老师用鲜活的事例激励同学们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增强科学信念!
教务处将继续整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统一向各教学单位反馈,帮助教师持续改进,稳步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四、优秀案例 交流学习
通过深入在线课堂听课查课,发掘出一批授课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在线课程,现选取其中的典型代表,将其教学理念、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推荐给广大教师,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借鉴,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
优秀案例1
《生物化学AII》课程是生命科学学院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在线教学开始,于湘军老师教学团队就选择钉钉作为直播平台,迅速建立了钉钉班级群,通过平台教师直播出镜授课拉近和同学们的距离,通过课堂互动增加在线授课的趣味性,并且平台具备回看和下载功能,非常方便同学们学习和复习。教学团队还建立了课程QQ群,作为备用交流平台,在各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团队教师们精心挑选并向同学们推荐了国内知名大学的优质慕课作为课外补充资源,帮助同学们从多个角度理解知识。团队教师还录制了应急教学视频,用于教师核酸检测、突发事件情况下播放的应急预案,有效防止了突发状况下的教学中断。
团队教师每次授课的前一日都会提前发布授课预告,包括本次课程的授课章节、预习通知和预习资料。授课前10分钟组织进行钉钉签到,自动记录出勤情况,并及时联络提醒未到课同学,加强教学各个环节管理。授课时尽量还原线下课堂,保持和同学们的交流和互动,并在授课时融入思想道德、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前沿进展、综合素质等教育,既有课程思政又有专业素养的培育。在每次课堂讲授快要结束时,会进行总结、答疑、交流和反馈,巩固所讲授的重点内容。课后通过钉钉群布置作业或思考题,帮助同学们消化所学知识。教学团队坚持充分的课堂监督、突出知识要点、全天候答疑和注重学生体验的理念,不断完善在线课程,帮助同学们提高在线学习效果。
优秀案例2
针对学生学情和《运筹学》课程教学特点,郑黎黎老师优化教学设计、教学互动、课前课后的辅助教学,选择腾讯会议为主要教学直播平台,结合雨课堂和QQ群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课前搜集抗疫温情故事和学生优秀成长案例,利用“课前5分钟”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共克时艰,战胜疫情,并借助夏令营优秀营员的简历激励学生不受疫情干扰,确立奋斗目标。为了克服简单PPT授课方式中存在计算和推导不足的问题,郑老师针对线上教学特点,优化PPT布局,留出用于计算和理论推导的白板,采用“腾讯会议平台”的互动批注功能在PPT白板上带着学生逐步推导计算。上课时,郑老师善于启发教学,采取随机点名提问和讨论区互动的方式调动学生全程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及时掌握学生的出勤及听课情况。
针对课前复习、随堂测试、课后巩固方面,郑老师利用雨课堂制作相应的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编程题,对重点内容进行测试,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前通过QQ群发布学习资料及课堂要求,课后进行答疑,全方位帮助同学们学习知识和巩固复习。
优秀案例3
《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依托“吉林大学在线学堂”建设,通过教学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实现在线教学多种功能,成为国内该课程典范。潘保芝老师带领的课程团队经验丰富,课程建设有传承性和持续性。潘老师摒弃多媒体教学内容文字过多的弊端,采用彩色图件、动画片、生产实际录像片丰富多媒体课件,将现代教学资源融入课程中,内容丰富多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授课前,设计好各个时段的讲授重点,同时设计好问答题、简答题以及播放动画片和生产录像片的时机。授课时采用启发式教学,增强课程粘性,提高听课效果,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在课堂上还会随机针对讲授重点内容向学生提问,针对学生回答情况点评,并记录为平时成绩。课后,还会将讲课的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及时发给学生共享,供学生复习使用。并在在线教学开始的第一时间建立了钉钉师生群,及时通知学生上课,做好课前准备,学生在课程平台完成作业和测验后,在交流群内进行答疑,提高教学深度。
目前除本校外,《钻井地球物理勘探》课程还被地质大学、石油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防灾学院等外校学生选择使用,近一年在“吉林大学在线学堂”中的点击量已达12.5万次。
优秀案例4
郑杨教授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工作30余年,面对疾病,她是一名专家,在临床教学上,她是一名优秀的教师。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时年63岁的她主动请缨奔赴武汉参与抗击疫情。如今,在家门口的战“疫”中,她更是冲锋在前,从支援“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到“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再到“吉大一院二部重症医疗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黄大年精神。
身教胜于言传,郑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临床学子们传递知识、感动与力量。她先后统筹组织了三批由130余人组成的“抗疫先锋教学团队”,开展了三期“战地教学”系列活动,共计36讲,通过三个系列活动的演变,将教学内容延展,将前线抗击疫情临床工作的情境和治疗成效展现在同学们面前,使同学们身临其境,进行云端的临床实习。每次课程郑老师带领团队教师们将患者的实例一一向同学们介绍,引导同学们进行临床分析,从病史、查体、生命体征入手,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和感染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指标,共同探讨诊疗方案,详细讲解救治过程,教会同学们怎样通过临床现象辨别病因,怎样进行临床处置和紧急治疗。通过一个个真实的临床案例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通过抽丝剥茧的层层缜密分析,凝练出患者的病例特点,带领同学们查找病因,确定诊疗方案,逐步帮助同学们将临床知识转换为临床技能。
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即便是每天只能休息3、4个小时,郑老师仍然亲自组织团队研讨教学方案,将来自一线的宝贵资源和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言传身教地为学生诠释着“白衣精神”。相信未来我校的临床学子们一定能在党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