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质量保障 > 质量监测 > 正文

吉林大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本科在线教学质量周报(第十二期)

时间:2022-06-03 浏览量: 编辑:谢腾霄

在线教学开展以来,吉林大学严格落实属地疫情防空要求,保障校园稳定、师生安全,本科教学团队始终秉持育人初心,聚焦在线教学各项工作,形成查课、督课常态化,持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定,稳步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在线教学总体情况

在线教学第十二周(526日至61日),学校应开理论课程2377门、4363门次,全部为在线教学,课程开出率100%。在线理论课课程中必修课1507门、选修课870门,覆盖全部专业,授课教师3790人,参与学生 33267人。

教师选用多平台、多模式开展本科在线教学,其中腾讯会议占比40.3%,超星学习通占比37.66 %,钉钉占比7.75 %,QQ占比3.99%,ismart占比3.24%,其他占比7.06%。

利用超星平台建设课程资源或授课的教师,活跃度依旧较高,本周超星学习通活跃教师1768人、学生32983人,运行课程1119门

二、多措并举  保障教学

教务处本科教学团队一直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提升在线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好学生毕业前教学工作安排,稳步推进教学各项相关工作。

为进一步提升本科招生宣传队伍士气,加强招生宣传能力,保证宣传效果,有效提升本科生源质量,学校召开了2022年本科招生宣传工作动员会暨培训会。疫情期间,教务处联动学院丰富宣传内容,创新宣传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本科招生宣传活动。下一步会对吉大的办学精神、综合实力、人文情怀、突破性成就和贡献等加大宣传,凝炼学校学科优势,发挥好校友、学长的榜样力量,引导广大优秀考生选择吉大。

根据疫情防控新形式和新要求,结合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实际,教务处制定了2022年春季学期本科课程考核工作的建议,本着“一院一策、一课一策”的原则,本科课程考核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模式,线上考核在本学期考试周进行,线下考核在下学期开学前后进行。各教学单位在充分征求师生意见后,结合实际合理安排考核时间和考核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复习时间,对课程吸收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辅导,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地掌握课程知识。

按照属地和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要求,结合本学期线上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实际,教务处发布2021级本科生考核转专业(类)笔试考试工作安排。统一笔试时间暂定于2022年7月9日,以全线上笔试考试形式进行。试点类及各学院的面试考核环节随后进行,考核方式、内容等实施细则由学院转专业(类)工作小组制定。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务处组织开展专业类本科生春季学期专业分流工作。分流工作坚持尊重意愿与成绩择优相结合,自由选择与规模控制相结合,专业优化与适当保护相结合,公平公正与公开透明相结合原则,满足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需要。

为进一步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本科生开展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在线教学质量评价2022届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在线教学开展成效、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毕业生对学院、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意见,促进我校本科教学相关工作持续改进和提高。

教务处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师生办实事”的宗旨,关注师生的所思所想,打造暖心校园文化,组织召开了五场开放式的线上答辩培训会,为进行线上答辩的同学和评委老师提供数字化支持与服务,还为2022届毕业生特别定制了一份专属的毕业礼物,作为与学校的独家记忆,送上学校最真挚的祝福,让我校2022届毕业生从容自信的踏入本科期间最后一段征程。

教务处应邀参加全国高校智慧教学研讨会,与同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高校信息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在融合式教学已成为教育教学“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径,创新与探索教育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 教务处副处长徐昊出席会议,分享吉林大学本科教育信息化成果及经验。

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综合性大学学生外语素养和水平,营造校园丰富外语学习氛围,教务处联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举办第十一届吉林大学英语夏令营活动。讲座涵盖文学、物理、低碳节能、语言学、文学、历史等多个专业领域,助力我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

三、云端巡课  提升质量

本学期在线教学已接近尾声,但学校在线教学督导始终未停步,在在线教学转入常规督导后,继续贯彻三级联动督导模式,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核心督导作用,不断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本周督导专家重点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督导,即“督”又“导”,引导教师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提高在线教学质量。各教学单位继续扎实落实在线教学各项工作,学院领导班子、院教学委员会委员、院督学、各系主任开展学院自查听课,深入在线课堂督查教师教学效果,并通过反馈改进,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在线教学开展第十二周,督导专家提交听课评价记录85,课程详细评价40条;各教学单位累计听课695门次,其中院领导累计听课230门次。外国语学院、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植物科学学院领导积极带头听课巡课,起到表率作用。

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淇老师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结合战疫过程中的生活典型和故事,创新安排教学内容,以大爱情怀、英雄精神、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包容善良的品质教育和影响学生,以国外的事实、案例和素材在比较中回答学生疑惑,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中明辨是非,让概论课成为一门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课程。

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张蕾老师在讲授《农业设施与环境工程》课程时,针对学生学习现状,为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利用“课前5分钟”播放以“小林漫画”等为素材制作的视频动画,以轻松幽默的方式鼓励学生直面疫情、克服困难、努力拼搏、向阳生长。

公共卫生学院杨淑娟老师的《卫生法学B》课程,由“法”字的由来开始课程内容的讲解丝丝入扣,引人入胜,杨老师为同学们讲述卫生与法律的关系和影响,引入课程内容,又在解析实际案例中与大家开展讨论,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在线课程生动而不枯燥,让课程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吕国悦老师在讲授《外科总论B》课程时讲述了器官移植发展历程、肝移植公益基金等事例向同学们展现了科学精神、职业精神素养。吕老师还向同学们讲述了学院自疫情爆发三年来抗击疫情中发生的驰援与坚守的真实故事诠释抗疫精神和坚守初心使命的医者情怀。

动物科学学院房希碧老师在讲授《动物分子遗传标记》课程时,从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至丹麦植物科学家和遗传学家约翰逊第一次提出遗传基因,不断发展到今天的遗传学历史使同学们充分了解了遗传学的由来,使同学们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教务处将继续整理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改进建议,统一向各教学单位反馈,帮助教师持续改进,稳步提高在线教学质量。

四、优秀案例  交流学习

通过深入在线课堂听课查课,发掘出一批授课效果好、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在线课程,现选取其中的典型代表,将其教学理念、授课模式、考核方式等推荐给广大教师,希望大家互相交流借鉴,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

优秀案例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自2020年疫情以来建立了“超星学习通+腾讯会议直播+QQ答疑”的混合教学模式。积累了涵盖课程知识点的教学视频、全套的教学课件、丰富的课程教学案例,学习任务和作业题库,为线上教学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今年,本轮课程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迅速展开线上教学,采取腾讯会议直播授课,课上通过学习通平台与学生互动,如发起主题讨论,将讨论词云结果投屏展示。课后在平台上传回放视频和作业题,通过qq和学习通催交作业,随时答疑。考虑课程的特点,每轮授课都会搜集最新的产业报告,更新数据,洞察热点,也鼓励同学时刻保持对政策、技术发展的敏感度和热切的求知欲。

王雪冰老师结合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抗疫中的应用,每堂课前提供案例视频,帮助理解防疫措施的制定、流调开展等,抗疫期间制定的重要决策都离不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支持。同时融入思政元素,提出期望,面对疫情常态化,当代大学生应肩负创新与推动技术应用的责任,理解信息系统赋能企业或组织数字化创新的重要意义。

优秀案例2

《原子物理学》作为从宏观经典物理世界通向微观量子物理世界的一座桥,教学内容和思维方式经常会使初学者感到不适应。为了让学生适应这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马英君老师从多个方面深下功夫。线上教学方式多样,马老师选择了疫情时期最适合这门课程的语音PPT方式,相比于直播方式,语音PPT教学方式缺点在于PPT画面的生动性欠佳,而优势也十分明显,一小时的语音PPT文件通常在2 M左右,对播放条件要求非常低。由于这样的便携性,使得语音PPT的收听不受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并且重复收听变得非常容易,而重复收听对学生学懂难点非常重要。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喜欢语音PPT方式、直播方式、两者均可这三种情况的人数比为 70:3:25。马老师的PPT制作层次分明、语音吐字清晰、诙谐幽默、重点突出,学生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认可。

马老师始终坚持以学生学好这门课程为追求目标。有计划地在QQ群里分发PPT教学课件和复习重点文件,每堂课都会布置作业。为了掌握学习状态,对每份作业都认真的批改,指出不足之处,进行必要补充阐释,给予大家查漏补缺的机会,还为学生提供模范作业,供大家学习。每节课后还配有小练习,时间充足,巩固知识所学重点、难点,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与配合度非常高。

优秀案例3


《材料工程基础(双语)》课程是材料类工科核心基础课,课程以“课堂互动+小组学习+高频考核+快速反馈+节点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李芳菲老师利用腾讯会议授课,在课前准备时,除录制授课视频外,每次课都编制2-6道在线测验,并设计3-5个在线互动环节,引发学生思考与质疑。在授课过程中,组织覆盖全员全课程的“小组展示”,由学生制作课前“我为抗疫出份力”和课间“我来讲材料”小组视频展示,适时融入当前抗疫知识、宣扬抗疫精神。展示完成李老师会给出恰当点评,聚焦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们不断完善自我,激发科技报国使命感。

李老师充分利用在线教育资源,并将学科前沿知识具象为论文、标准等,融入课堂实例中营造“工程情境”,加强学科思维培养。在课堂上通过“投票”、“问卷”、“抢答”、“讨论”、“聊天版留言”、当场“投屏”点评回答问题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在线互动,利用参与式学习,促成知识内化。课前有录像,授课有回放,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

为了更准确地反应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李老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观问题将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分相结合,平时成绩占比达60%,涵盖在线互动与测验、小组展示、实验课等,而期末考核重点放在对复杂综合性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上,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优秀案例4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建立了由校内、校外、行业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学团队,采用线上与线下混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与仿真实验配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结合等方式,进行整体教学设计。课程负责人孙淑琴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以成果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带领教学团队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了梳理和重构,并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适时进行思政教育和心理疏导,鼓励同学们安心上课,树立家国天下的情怀。

课程采用原位翻转课堂+BOPPPS教学模式,利用腾讯会议云直播+学习通同步课堂的授课形式。授课过程中,采用理论讲解、案例演示、引导答疑,学生参与分享、讨论、互动等相结合方式进行,同时邀请行业导师参与课堂讲座,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比例,使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各占50%,由线上和线下两部分成绩共同组成,其中线上部分包括:章节任务点学习、作业、测试、课堂练习、投票、问卷、讨论、互动、阅读等。线下部分包括线下作业、仿真实验等。

《电力系统分析》以国家级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为契机,逐步完善在线课程平台内的各种资源建设,在学银在线平台对国内学习者免费开放,实现多所高校共建共享在线课程及教学的功能。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邮编:130000
电话:0455-8515-3819
邮箱:zlpgk@jlu.edu.cn
版权所有: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

  • 吉林大学本科教学